信報財經新聞   

2004-05-25 

 

民主派非經濟發展絆腳石 

 劉慧卿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五月六日宣布維持香港貨幣負面評級,主因是財赤仍然高企。但發言人附注一筆,表示憂慮政改爭拗會影響滅赤進度,同時關注若民主派在今年九月立法會選舉取得更多,甚至獲得超過半數議席,可能會為當局滅赤計劃帶來變數。另一評級機構穆迪投資,亦提出民主派與當局之間的角力是影響投資者信心的因素之一。行政長官董建華謂標普對本地經濟前景亮出黃燈,並指香港把過多精力放在政制發展討論,因而忽略和拖慢經濟發展。

 

  兩評級機構的評論,無疑建基於民主派與中央政府及董班子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近月人大常委會先釋法,繼而扼殺香港○七、○八年雙普選,更把兩者之間的張力推向極致,但標普及穆迪看不清楚形勢。近日另一評級機構惠譽國際把香港的長期信貸前景評級由「負面」調升至「穩定」,因為本地通縮持續改善,經濟出現明顯增長,以及聯繫匯率所面對的風險下降,並指政制發展問題對滅赤影響不大。

 

  自主權移交以來,民主派被批評為「對香港經濟沒有建樹的反對派」,加上董先生排拒異見的管治作風及大部分傳媒「自我約束」以博取特區及中共眷顧,令民主派被邊緣化,振興經濟建議主張得到不關注。事實上,民主派不單關注民主發展,亦關注經濟民生。

 

  以前線為例,除著眼財赤外,亦兼顧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香港的堅尼系數高達零點五二五,大太超越零點四的穩定指標。基於「不患寡而患不均」,故前線建議透過增加稅制的累進性、取消「標準稅率」的稅務優惠及恢復勾地,藉此開源及利用稅制紓緩貧富懸殊問題。

 

 

民主化與民生開支呈反比

 

 

  民主政制的真義,不是「多數人欺壓少數人」,而是強調各方互信,透過坦誠協商,令各階層的利益得以整合。落實普選更可消弭特權階級,令民主政制及整個議會生態更易達致均衡參與,加強政府施政的認受性。

 

  根據人口普查所載的香港人教育程度,未受教育的人口比例,由一九八六年的百分之十四點一,大幅下降至二○○一年的百分之八點四;具預科或以上學歷的人口比例,則由一九八六年的百分之十三點七,C升至二○○一年的百分之二十五點八。去年全民抗炎、七一大遊行,及今年公屋居民對房屋署減租方案的反應,反映市民有智慧、理性及講道理。

 

  中大社工系社會福利實踐及研究中心的研究論文指出,在一九八五至二○○二年間,立法會選舉議席比例與人均民生開支關係成反比,即香港民主化程度愈高,人均民生開支反降,反映民選議員受市民制約,亦解釋了香港大部分政黨在民生方面走中間路線的原因。該文提及南美和南歐國家也有相同情況。可見民主派得勢,並不會令福利主義抬頭,更遑論阻礙當局在兼顧貧富懸殊問題下消滅財赤,因盲目反對節流或開源,明顯與香港長遠利益背道而馳,是失民心之舉!

 

  有意見指若民主派佔議會過半數,中央特區關係以及行政立法關係可能會惡化,令香港長遠利益受損。民主派亦可能濫用影響力,否決財政預算案或政府條例草案,作為「奪權籌碼」。本人認為,中央與特區,或行政與立法關係,是建基於互相尊重和信任,民主派與其他黨派一樣,持開放態度與中央、特區政治或不同人士接洽討論,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堅持爭取民主普選,捍壑H權法治的理想,而我們的底線,就是不「轉恁v及不出賣港人利益。

 

 

溝通問題錯不在民主派

 

 

  可惜的是,中央對異見者依然採取抹黑及扣帽子的手段,例如最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朱育誠所長暗指民主派有意「港獨」,令溝通徒添層層障礙。而行政長官及一眾問責官員一貫唯唯諾諾或作壁上觀的態度,令民意未能上達。可見溝通問題,錯不在民主派,更非阻礙政制民主化的藉口!

 

  為了展示建設香港的誠意及承擔,民主派正由「民主動力」牽頭,密鑼緊鼓地草擬聯合政綱,範圍包括經濟、社會、福利及民生等事項。我們亦促請當局召開高層次的政經發展高峰會,讓官、商、民三方代表共同討論香港日後的發展,集思廣益,為香港前途出謀獻策。